从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39人,到2006年高考一类本科达线50人,再到2007年120人参加高考、上线106人,湖北省武汉市太平洋高级中学,一所办学时间仅有7年、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誉为“民校中的名校”的高中,先后将无数普高线以下的初中毕业生转变为高招线上的优秀大学生;她用短短6年的时间,发展成为“湖北省先进民办学校”,连续4年被评为区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;她还被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评价为“具有一定社会声誉和较高教学质量的民办高中”……
究竟是谁,带领着这所学校,一步一个脚印,实现跨越式发展?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办学方式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学“奇迹”?刘汉华,太平洋高中校长。自2000年起,在市、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,他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抱着创办一流民办高中的信念,自筹资金,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,高起点规划、高起点发展,使太平洋高中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在校生由首届招生92人发展到3个年级700余人的办学规模。有外校学生甚至省级示范学校的学生因为太平洋高中教风正、学风浓而转入学习。
作为民办学校,太平洋高中主要招收普高分数线下的学生。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,往往是伴随着家庭经济困难、缺少与家人有效的沟通和缺少来自亲人的关爱的背景。在大多数人眼里,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差,甚至是思想品德也差的困难生,严重的自卑心理始终困扰着他们。为此,学校将“只要你比昨天进步,你就是好学生”的教育理念贯彻开来,学校老师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,从不吝啬表扬,不断创造表扬的机会,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。在学校教学楼的显着位置,学校十佳、班级十佳的照片挂在墙上,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显着进步的学生都有资格当选。这种激励关爱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。学校一位以前从未受过表扬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:“受表扬的感觉真好,这成为激励我学习的力量”。 面对许多家长的名校心理,以及重点学校在校生人数庞大、采用大班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、优质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等实际情况,太平洋高中从办学伊始,就实行小班制的管理教学模式,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,都能享受到骨干教师和学科能手的教学指导,最终达到“少而精、少而优”的教学效果,确保“提高率”,即在保证升学率的同时,通过3年的高中系统学习,让原来的线下生也能考上理想的高校,实现“低进高出”的育人目标。仅2007年高考,中考线下生有 10人上一本线,6人上三本线,上线率达88%,创造低进高出的优异成绩。
追求“提高率”,就意味着学校从不放弃一个差生。刘汉华校长认为:“差生,只不过是教育园地里尚未开花的花骨朵,只有加倍的呵护,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。” 因此,太平洋高中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,“不求人人升学,但求人人成才,因为升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,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,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”。刘校长如是说。
在实施的小班化教学过程中,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提出了“6:2:2”的学生考评标准,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作为考察重点,注重学习过程评价,淡化单纯以分数定优劣带来的负面影响。另外,分层教育、自主教育等合理方法,更是给学生的腾飞提供了有效的支撑。
有着40余年教育管理经验的刘校长介绍说,一所学校的好坏,取决于师资力量的优劣,优秀学校优在教师。太平洋高中现有教职员工40多人,其中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科带头人、高级教师占80%以上。太平洋高中师资力量之高有目共睹,队伍之稳定在社会上是享有声誉的。学校为了稳定这支队伍,以3年签订一次合同的方式,确保了学校“按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师资配置教师”的优势。而对办学规模和每班学生数额的严格控制,不仅使学生满意,还让家长放心。 不仅如此,学校学杂费的收取标准也是同类学校中最低的,被家长们誉为“工薪族自己的重点学校”。 2007年4月中旬,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生兰柯、吴莉莉、余佳结伴回到母校——太平洋高中,她们也曾是普高线下的初中毕业生,通过母校老师的淳淳教诲,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,终于实现了人生的理想。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鼓舞、打气。
毕业生郑超,2000年入学时离普高线还差34分,经过老师的分类指导、依次推进、先慢后快的教育模式,着重培养他的思维逻辑能力,同时强化心理辅导。3年后,郑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武汉电力职业学院。他的母亲感激地说:“幸亏我们当初选择了太平洋高中。”
一句句肺腑之言,向人们展现了太平洋高中在关心劣势群体、关爱学困生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。随着“十一五”期间,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,作为武汉市民办教育排头兵的太平洋高中,用行动践行了教书育人的目标,以三流的生源打造了一流的民办名校,走出了一条“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,打造品牌,全速发展”的特色办学之路。